发布日期:2024-06-08 04:58 点击次数:99
有人说,徐志摩的一生,把诗情画意给了文学,把爱情给了林徽因,把自由给了陆小曼,把苦痛给了张幼仪。
可偏偏,这个承受苦痛最多的发妻张幼仪,用了大半生时光守候徐家。
从15岁嫁与徐志摩,到决然签下离婚书,再到尽完上孝父母之职,张幼仪历经人间小确幸又看尽世态炎凉。
历史的车辙碾过,徐家弃妇有了新身份——新中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家,企业家。
而昔日勇敢追求新生活的天之骄子徐志摩,却被困在生活漩涡里无法自拔。
人生总是太匆匆,命运偏爱折磨人,有人在柴米油盐中沉沦,有人猛然清醒及时止损。
毫无疑问,张幼仪就是第二种。在她身上,我突然顿悟:女性最好的活法,是向内安放,向外伸展,向上追求。
向内安放,不依附他人
1915年,一艘满载西洋家具的货船从上海出发,浩浩荡荡前往浙江硖石。
码头上劳作的人纷纷驻足观看:“听说,这是张家嫁女儿,这也太有排场了!”
运送嫁妆的是张幼仪的六哥,到达硖石镇以后,百姓们纷纷驻足观看,一边好奇新娘子,一边赞叹徐家。
张家人一致认为,即使国内最高档家具也无法代表自己家族的体面,所以要跨过重洋前往欧洲买西洋家具。
之所以掷下千金做嫁妆,就是要让张幼仪受婆家重视。
然而,张家的期待最终还是成了空。
徐志摩与张幼仪婚后不久,便踏上求学之路,二人开启两地分居状态,只有放长假,徐志摩才会回到家。
二人在家几乎无交流。
有时候,张幼仪看着徐志摩和仆人有说有笑,但一看到他,笑容就凝固了。
张幼仪生性温和,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,而后越发细心照料徐父徐母。
徐父徐母认为夫妻二人分居不妥,便催促张幼仪与徐志摩一同前往欧洲。
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上,张幼仪因眩晕而呕吐,徐志摩不仅未有关心,反而嫌弃不已:“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。”
来到国外后,他更是话里话外贬低她:“你懂什么,你能说什么”,甚至传出了“小脚与西服”的闹剧。
可徐志摩并不是生性如此,梁实秋曾这样评价他:
他偶尔打麻将,出牌不假思索,挥洒自如,谈笑自若;
他喜欢戏谑,从不出口伤人;他饮宴应酬,从不冷落任谁一个。
然而就是这样潇洒、随和的他,却对自己的妻子极尽苛刻。
也许,这就是不爱吧。可当时的张幼仪却一头扎进婚姻,任凭雨打风吹去。
张爱玲说:“所有的女人,终有栖息之地,不是他人,唯有自己。”
人生幸福的根基永远在于自己,而非他人。
他人能给的,何其虚无缥缈?依附他人,无异于建造海市蜃楼。
只有将内心牢牢扎根于自己身上,我心乃能安定,一切纷繁复杂都将会成过眼云烟。
向内安放,抵达幸福。
向外伸展,不折辱自己
1921年,徐志摩于千万人之中得遇自己的知己——林徽因。
他平静了二十多年的心,突然泛起了涟漪。那一颦一笑,一言一语,总在徐志摩心头摇曳。
可回家后,徐志摩看到却是那个“小脚与西服”太太张幼仪。
每当这时,摇曳的心顷刻变成一盆死水。
久而久之,徐志摩便动了离婚的念头。
但他骨子里还是很懦弱,不敢说实话,只能向张幼仪使用冷暴力。
待到时机成熟后,他才提出离婚,让张幼仪把腹中孩子打掉。
张幼仪不肯:“有人因为打胎死掉”。
他却说:“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,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?”
张幼仪实在割舍不下孩子,只能去投奔二哥,在德国生下二儿子彼得。
可已被爱冲昏头脑的徐志摩,早已顾不上看儿子,只是急匆匆赶到德国,拿出离婚协议书,要求张幼仪签字,美其名曰为自由而离婚:
“无爱之婚姻忍无可忍,自由之偿还自由。”
张幼仪提出要先征得父母同意,情急之下,徐志摩才吼出了实话:
“不行,不行,你晓得,我没时间等了,你一定要现在签字,林徽因要回国了,我非现在离婚不可!”
一瞬间,张幼仪看清了丈夫真实面目,愤而签下离婚书,而后独自抚养孩子,远离情绪旋涡。
这次,张幼仪没有再忍耐,没有退缩,更没有选择继续在不幸婚姻里折辱自己。
作为女生,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温柔贤惠,要大气端庄,不要个性太强,不要有不同意见,因为那样仿佛不礼貌。
可是,江湖险恶、世态炎凉,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忍耐、后退就能变好。
这时候,向外释放,无疑是保重自我的最好方式。
鲁迅先生曾说:“心软是一种不公平的善良,成全别人委屈自己,每次的妥协迁就,却被当成傻子。”
学会薄情、学着无情、勇于改变,及时止损,反而能发现新世界的大门。
凡事向外伸展,眼前的天地才会更广阔。
向上追求,不甘于平庸
张幼仪被徐志摩嫌弃的最大原因,便是她学历只有15岁,这也是张幼仪前半生最大的心病。
原来,张幼仪母亲怕女儿接受新式教育后,难以与公婆相处,便不让她上学。
可张幼仪自己却十分渴望得到教育机会,想成为像二哥那样有学问的人。
于是,离婚后,没有了任何束缚的她,重回求学之路。
那时,张幼仪一边独自带着幼子在异国生活,一边进入德国裴斯塔洛齐教育学院读书,专供幼儿教育。
回国后,她先是应邀在东吴大学教德文;后来,又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,借助四哥的人脉关系帮助女子银行走出困境。
当然张幼仪也知道,自己能够出任银行副总裁,凭借的主要是关系,而不是能力,于是,工作之余,她的重心依旧是学习。
每天上午九点,她总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,下午五点,老师又来为她补习文学和古籍。
她的办公桌放置在银行最里面,以便随时掌控银行动向,发现问题解决问题。
后来,张幼仪终于靠着自己的能力带领银行向更好方向发展,她的所做作为也被传为一段佳话。
之后,她又敏锐地发现女性时装或许会成为下一个风口,于是和八弟、徐志摩等朋友合力创办了一家服装店,名叫“云裳时装”。
一时间,云裳时装公司便成为上海最高端生意、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,陆小曼、唐瑛等名媛都去那儿做衣服。
云想衣裳花想容,借助这个服装生意,张幼仪的生命之花也开始尽情绽放。
人活一世,草木一生,这短暂的一生中,我们终会走过阴霾,拾捡锐气,活出自我,找寻千千万万种可能。
而这一切,皆因“向上追求”。
在人生的旷野里,压力与挫折总会迎面扑来,若轻易缴械投降,便是愚弄自我。
三毛曾说: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,在有限的时空里,过无限广大的日子。
向上追求,永葆活力,不断探索真知,拓宽人生境界,才不枉活这一世。
结语
1953年,时年53岁的张幼仪被苏医生求婚,她的内心小鹿乱撞,不知如何抉择。
所幸,哥哥们和儿子都十分支持她做自己,儿子徐积锴更是动容道:
“综母生平,殊少欢愉。母职已尽,母心宜慰,谁慰母氏?谁伴母氏?母如得人,儿请父事。”
操劳半生,张幼仪终获圆满。
这一生,她奢求过,但也学会了向内安放;她隐忍过,但也学会了向外伸展;她被阻挠过,但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向上追求的标杆人物。
她用自己曲折而又辉煌的一生告诉我们:
女性最好的活法,就是不依附他人,不折辱自己,不甘于平庸。
愿我们都能如她般,踏过泥泞,迈过坎坷,活出自己,拥有热辣滚烫的人生。